当前位置:棉花糖小说网>其他类型>引弓之喋血萧关txt下载百度网盘> 第二十二节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朝 李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节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朝 李白)(1 / 1)

吸引夜刀注意力的,首先是灶房门前和食棚下的大量食物残渣。烽燧堡内由于空间有限,并没有建设专门用于吃饭的食堂,平日里官兵吃饭多半就是在这个有顶无墙的食棚里就餐。

不吃饭的时候,食棚由于具备一定遮挡风吹雨淋的功能,也用于堡内将士们集会。这样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场所,堡内士卒必须要经常打扫,而不可能留下这么多的食物残渣。

夜刀心念一动,随手扯下一支插在木柱上的羽箭,走到食棚里,用羽箭拨弄起地上的食物残渣。通过对这些食物残渣的观察,夜刀心里泛起的疑问更加深重

大量汉军用于日常储备的胡饼被咬了小部分后,便扔在地上,甚至有些还被人用脚在地上反复碾压而碎了一地。

这种胡饼由于烤制出来后,外皮焦脆,易存储不易变质,所以作为军中常备主食十分常见。但是其正确的食用方法,却并非直接干吃。这种胡饼由于烤制后又进行风干存储,几乎不含有水分,若是直接食用,非但难以咀嚼,甚至想咬下一块也是十分费劲的。

正确的食用方法是将胡饼分成小块后,泡在各种汤水之中,待胡饼吸收足够的汤汁,就会变得丰腴而绵软,这才是胡饼的正确食用方式。

作为汉军的一员,除非在野外行军等特殊情况,几乎不可能直接啃食胡饼。加之汉军士卒多数来自于农耕家庭,珍惜粮食几乎是镌刻在骨髓上的本能,不会有人咬一口就将胡饼扔到地上。那么直接啃咬胡饼的是什么人,答案自然呼之欲出了。

夜刀素来心细,通过更加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发现了地上这些相对完整的胡饼之间也存在区别。有些已经吸收了少量水分而显得有些膨胀松软,而有些却仍然十分干燥且未落地的一面还显得十分干净。

夜刀分析吸收水分的这些胡饼大约是昨天夜间甚至更早的时候被扔在地上的,所以吸收到了夜间的水汽。但是仍然十分干燥且看起来比较干净的胡饼,很有可能是今天太阳出来后才被扔在地上的,所以并没有机会吸收夜间的水分,也没有被北风带来的灰尘污染。

在食棚对面的马厩,大量的马粪也引起了夜刀的关注。烽燧堡守军并非骑兵,平日里马厩只备有一匹战马和两头牛,牛是为了拉车而备,战马则是为了传递信息而专门准备的。只有一匹战马的烽燧堡并不可能有很多马粪。但是现在马厩这片局域几乎遍地马粪,且并没有归集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局域,这只能说明战马太多,无法集中。

看到这里,夜刀走向马厩方向,随着距离马厩越来越近,他发现有些马粪还十分新鲜。于是他强忍住身体的不适,蹲在一块看起来很新鲜的马粪面前,用箭头将马粪拨开。一股草料发酵特有的酸腐气味扑面而来,伴随这股气味一同散发出来的,还有一点点温暖的湿气也升腾而出,使夜刀握着羽箭的手背感受到了微弱的热气。

夜刀将羽箭放在脚下用力一撅,把羽箭撅成两段扔在一旁。然后摊开手掌,手背向下,靠近马粪,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手背感受到的温热越发明显。夜刀接着如法炮制,又用不远处的另一块马粪验证出了同样的结论后,他断定这些敌人应该是今天太阳升起后,才离开东山堡的。

而且这些敌人是匈奴人的可能性也基本上可以确定了——除了匈奴人,没有哪支部队能够配备这么多的战马,具备这么强的机动能力。

随后夜刀从堡内很多设施的布置上推断,匈奴人应该是打算在堡内设伏,再偷袭汉军一次,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才匆匆离去。这也间接验证了之前自己推断堡内有埋伏是正确的。但是即便得出这个结论,也并没有使夜刀心里的压抑情绪得到些许缓解。

夜刀对接下来该如何打算却多少有些踌躇。这些匈奴人会去哪里呢?回到北方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夜刀却认为,如果自己是这队匈奴部队的指挥官,应该不会轻易的就撤回去。

夜刀判断匈奴人不会撤回草原原因主要是:轻松的夺取一个烽燧堡后,手下人士气正旺;但是辛苦设计埋伏,却等了个空心有不甘。

所以夜刀觉得如果是自己指挥这次突袭行动的话,有不小的可能性会再干一次,除非有了明确的军令,否则没有理由就这样打道回府。

想到这里,夜刀突然象发现了某种新鲜事物一般,几步就冲上了烽燧堡的城墙。在看见城墙上预制的发烟堆垛还未受到破坏,心里不禁暗叹侥幸。

夜刀随即拿出随身的燧石,点燃旁边预留的竹篾和枯草,然后迅速将火种投入堆垛之中,只用了短短几息功夫,一个巨大的堆垛便迅速通体燃烧了起来。

很快,堆垛中间的粪便、皮毛等发烟物,便燃起滚滚黑烟,直冲天际。没等太久,西边的烽燧堡也升起了黑色的烟柱,但是东边的镇虎堡,却迟迟未见动静。

夜刀见状立即命令全军上马,留下一百人负责运送尸体,直接返回狄道之外,其馀九百人,在他的带领下,直奔东边的镇虎堡而去。而夜刀刚刚上马,却发现镇虎堡的狼烟也升起来了。

但是由于没能第一时间点燃狼烟,夜刀仍旧判断镇虎堡多半出现了异常情况。所以即便镇虎堡升起狼烟,但是夜刀也并未迟疑,仍然率队向东北方向疾驰而去。

镇虎堡所在的位置恰好处于陇西与北地两郡边界的六盘山西侧一处高地之上。视野开阔,连接东西。所以镇虎堡的狼烟,不仅陇西军接收得到预警信息,北地边军也接收的到。

北地郡最关键的战略要地萧关,便矗立在六盘山东侧隘口,萧关守军看到镇虎堡的狼烟之后,便迅速向都尉孙昂禀告了这一警讯。

孙昂这些年来为了防御匈奴大军随时可能发起的大规模入侵,不仅将都尉府搬到了萧关关下,还将北地郡的精锐机动部队也集中到了萧关。

当孙昂得知镇虎堡发出狼烟警讯之后,不假思索地立即带领北地郡全部的精锐骑兵五百人,出萧关一路向西奔向镇虎堡而来。

北地郡由于地处秦岭馀脉,境内山势雄伟,植被茂密。而位于萧关北面的大片良田沃土,则实际处于汉匈边界的战略缓冲地。平日里匈奴人来放牧或者是其他西域民族在此地休养生息,汉朝边军是不加制止的。

但是说起来也惭愧,北地郡虽为帝国上郡,辖区面积比北方的九原、云中两郡加起来还大。但是由于有大半领土处于长城要塞以外,所以朝廷并没有花太大的精力去建设这些地区。

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孙昂,被迫只能围绕处于北地郡腹地的萧关作为战略内核进行防线的统筹。以萧关为防线内核,只因为萧关地势险要,位于通往西域的六盘山隘口,负责扼守泾河河谷进入关中的山口。萧关不失,则关中无虞。

但由于北地郡的平原地区较少,所以并不具备大规模养马的条件。加之这些年军政废弛,所以北地郡和其他边郡的骑兵质量差不多,甚至骑兵数量还来得更少些。

夜刀率领九百白髦弓骑自西向东沿着六盘山的南麓蜿蜒向东北方向疾驰。但是无奈山路蜿蜒,战马速度受限,所以虽然率先动身,但是竟然比孙昂晚到。

当夜刀终于绕出山路,走进镇虎堡附近的高地时,由于视野壑然开朗,远远地就看到镇虎堡下两支骑兵队正在交战的景象。

最初夜刀并不确定和匈奴骑兵交战的是哪支汉军,直到看见汉军黑色大纛上红色的孙字,他才知道是孙昂在和匈奴人混战。不过从局面上看,两支队伍虽然汉军数量明显较多,但是却处于下风。

孙昂的北地骑兵虽然勉强保持住了五百左右的规模,但是战马老迈驽钝,骑士又模仿乌桓突击骑兵穿上了厚重的战甲,所以战场机动性与匈奴骑兵不可同日而语。

夜刀见北地边骑处处受制于匈奴骑兵,不敢怠慢,立即催动战马,带领九百白髦弓骑奔向战场。

在突击途中,夜刀迅速将九百弓骑分作两队,自己率领五百人直插战场,而另外四百人则分兵迂回到战场的北侧,截断匈奴人向北撤退的路线。

说时迟那时快,短短小半截香的时间,夜刀便已跑入了弓箭射程范围之内。匈奴骑兵看到汉军大批援军增援,也不愿吃眼前亏,打算绕开夜刀的兵锋,从西侧迂回到北面撤出战场。而孙昂看到援军之后,则率部尽量贴住匈奴人的后队,不给匈奴人有机会拉开距离放箭。

但是无奈匈奴骑兵的机动性高出孙昂所率领的汉军骑兵很多,所以总能将汉军追击部队的距离拉开后,施展骑射功夫对孙昂所部的北地骑兵进行杀伤。

带队的匈奴将领本以为夜刀率领的骑兵,也同方才的这支汉军骑兵一样容易对付,只要机动性不如自己,那就不必过于担心。所以在最初的阶段,匈奴人并没有特别在意这支骑兵队的威胁。

但是当匈奴指挥官率领自己手下的三百匈奴弓骑手向西迂回时,却才发现自己对战场形势的预估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后来增援的这队身着白甲的汉军骑兵战马速度竟然比自己的还要略快一些。并且更要命的是,这队汉军竟然也都是弓骑手。

在与这队汉军相向而过的短暂时间里,双方都互相射出了一轮箭矢,由于骑兵战队战马并行的影响,实际双方都只有一部分骑士具备清淅的射界,所以双方最终也只有一百多人射出了箭矢,白髦弓骑手射出的箭矢数量稍多一点。

但是第一轮对攻下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汉军这边中箭落马的骑士大约有十馀人,中箭负伤的数量大约在三十馀人。匈奴骑士则有三十馀人中箭落马,每人至少身中三箭以上,并且很少有人能够带伤而退却的。但是直到这时候才察觉到现场形势的逆转,对这名匈奴指挥官来说,已经太晚了。

当这名带队的匈奴武将看到首次交锋的结果后,才瞬间恍然大悟。和他交手的这队汉军弓骑,平日里应该积攒了不少训练经验,不仅战术熟练,而且配合默契。他们在击发弓箭时,都是采用攒射的战术,务求一击制敌,在最短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杀伤对手。

初次交手的伤亡比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三比一,这是这名匈奴武将生平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战况。即便曾经在对付西域那些,生长在马背上的自由牧民,也没有遭受过眼前这般压制。平日里他最为蔑视的汉军竟然打出了比他更好的战绩,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战意。

于是这名匈奴将领竟然临时改变主意,不打算向北撤出战场,反而带队向南,迂回到了夜刀的身后,打算用自己的骑术和射术,给汉军好好上一课。

但是由于匈奴指挥官,对夜刀率领的这部分骑兵队高度的关注,却使他忽略了,正往北高速突击的另一队骑兵的动向。那四百向北行进的白髦弓骑,本以为自己已经错失堵截这队匈奴人,北上之路的最好机会,却不料匈奴骑兵竟然迂回到了夜刀身后。

于是领队的校尉通过计算双方距离和路径之后,果断的下令四百白髦弓骑停下追击的脚步。

然后在他的带领下,这四百弓骑箭指半空,打算在较远距离上,对匈奴骑兵进行一轮抛射。定点抛射高速移动的骑兵,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计算好箭矢的落点。

箭矢落地之处,必须要在对方的行进路在线,并且还得在敌人正好通过的时候落下箭矢,这样才能准确的利用好提前量,获得更高的命中率。

夜刀在队伍前方始终关注着另一队骑兵和孙昂骑兵队的动向。长期的磨合训练使夜刀看到另外四百骑兵停下马步,便大概清楚他们的计划了。

夜刀心领神会,故意率队向北偏去,这样一方面可以更靠近那四百骑兵,让他们更方便计算提前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自己骑兵队的阵型,将远处即将抛射的队伍遮挡住,提高攻击的隐蔽性。

匈奴军官果然中计,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注意到远处四百汉军的动向,而当那四百汉军即将进入他的视野范围内时,又被前面的五百汉军遮挡住了。

所以当匈奴指挥官观察好汉军的运动轨迹,准备下令对夜刀后队进行齐射之前,那四百支抛射的箭雨便从他的头顶上落了下来。

这轮抛射的箭雨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充分,所以射的很讲究,落地点恰好在匈奴骑兵队的中前段,不少匈奴骑兵几乎是冲进箭雨之中的,一瞬间,便有数十名匈奴骑手被汉军箭矢钉落马下。

而匈奴骑兵队的尾随攻击则因为前半段射手的大量伤亡而变得几乎毫无意义。仅有队伍最后面的寥寥数骑中箭,落马者更是少之又少。

此时夜刀带领着五百弓骑手绕了一圈之后,恰好又出现在追击的孙昂部前面。孙昂正打算放慢马步给夜刀让路,却看到夜刀右手冲他猛地一挥,接着比了个向下砍的动作。

孙昂当即恍然大悟,夜刀是让他从阵中冲过去,截击匈奴骑兵。一开始孙昂并不打算这样做。因为两支骑兵相向而行,想要不发生碰撞,对骑士的控马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会误伤友军。

但是就在孙昂心里尤豫不决的时候,他接着就看到白髦弓骑竟然神奇地,从队伍中间一分为二,两队骑兵变换行进方向,堪堪从他的左右两侧掠过。

白髦弓骑的精湛骑术让孙昂大开眼界,夜刀对骑兵分队如臂使指的指挥技巧更是让孙昂叹为观止。

有这么精锐的友军在侧,孙昂更不再尤豫。他右手向前一挥,身后的北地骑兵便端平马槊,向前方的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已经与孙昂擦肩而过的夜刀回头一看,发现孙昂果然在冲锋的时候又落在了后面。于是露出了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微微咧嘴一笑。带队奔向远处的四百骑兵。

孙昂打造的这支北地骑兵基本上算是仿照吕通的乌桓骑兵进行组建的。吕通手下的乌桓骑兵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匈奴弓骑兵有很大的不同。乌桓骑兵的作战方式主要依靠战马的冲锋时的强大冲击力,属于近战部队。

孙昂之所以会参照乌桓骑兵的作战方式,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当然战马仍旧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参考乌桓突击骑兵组建的北地边骑,也同样具备不错的个人防护能力。尤其是对于来自正面的进攻,防御力比匈奴弓骑高出很多。只是北地边军骑兵,基本上不具备骑射的能力。

孙昂之所以选择打造这样一支骑兵队实际上也是结合实情做出的妥协。想学北军打造重骑,那是奢侈品,举全郡之力也玩不起。想学匈奴人打造弓骑,又没有那么多优质战马和技艺高超的弓手。

所以最现实的选择还是组建了一支乌桓突击骑兵的仿制版——看来被吕通追击的那些日子,的确给孙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