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东地界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东头住着个叫赵老六的厨子。这赵老六祖上在旗,曾祖父那辈还是京城有名的御厨,后来家道中落,到了他这一代,只剩下一手传家的厨艺和一本破旧的食谱。
赵老六在屯子里开了个小饭馆,名唤“赵家菜馆”。他为人忠厚,手艺又好,烧的菜十里八乡都有名。特别是他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据说有他祖上御膳房的味道。
这年腊月二十三,正是小年,家家户户祭灶神。赵老六照例在厨房贴了新的灶王爷画像,摆上糖瓜、糕点,恭恭敬敬上了三炷香。他媳妇早逝,无儿无女,就一个徒弟叫铁蛋,十六七岁的大小伙子,跟着他学手艺。
“师傅,咱今年祭灶的供品是不是太简单了?”铁蛋看着桌上简单的几样点心,小声问道。
赵老六叹了口气:“今年收成不好,乡亲们都不宽裕,咱能省就省点吧。”
祭拜完毕,赵老六让铁蛋早早回家,自己则留在店里收拾。夜深人静时,他忽然听到厨房有动静,以为是野猫偷食,便起身查看。
推开厨房门,赵老六愣住了。灶台前站着个白发老头,穿着一身古旧的灰色长衫,正拿着他晚上祭灶的糖瓜吃得津津有味。
奇怪的是,赵老六并不害怕,反而觉得这老头面善,便客气地问:“老先生是哪位?这么晚了,饿了吧?我再给您弄点吃的。”
老头笑眯眯地转过头来,眼睛亮得不像常人:“你这糖瓜不错,有京味儿。是你自己做的?”
赵老六点头:“祖传的手艺,不敢丢。”
老头也不客气,在板凳上坐下:“那就劳烦再来碗粥吧,清淡点的。”
赵老六生火熬粥,又切了一碟酱菜。老头边吃边点头,吃完抹抹嘴,说道:“你这人心善,手艺也好。我受了你的供奉,该报答你。明年正月十五,你会有场大机缘,但要记住三件事:第一,那日必有人请你做宴,无论如何要答应;第二,做菜时若见锅中异象,切莫声张;第三,宴席上若见东首客人与你使眼色,立刻跟他走,不要回头。”
赵老六正要细问,一眨眼的功夫,老头就不见了。他愣在原地,忽然瞥见灶王爷画像上的面容,竟与刚才那老头有七八分相似,心中大惊,知道是遇上了神仙。
转眼到了年关,赵老六的菜馆生意红火,他把那晚的奇遇藏在心里,只悄悄准备着。
正月十五一早,果然有个穿绸缎的陌生男子上门,说是三十里外李家庄的李老爷要办寿宴,原来的厨子突发急病,听说赵老六手艺好,特地来请。
赵老六想起灶王爷的嘱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带着铁蛋和家伙什跟着去了。
到了李家庄,只见深宅大院,气派非凡。赵老六被引到后院厨房,只见食材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他指挥徒弟和帮工洗切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正当他炖着一锅人参鸡汤时,忽然锅中雾气升腾,竟隐隐显出亭台楼阁的模样。赵老六想起灶王爷的话,不动声色,继续烹饪。
宴席开始后,赵老六照规矩在屏风后候着,随时准备应对客人的要求。酒过三巡,他注意到东首座上一位青衣老者频频向他使眼色,又悄悄指向后门。
赵老六会意,借口查看菜品,悄悄溜到后门。那青衣老者已等在那里,低声道:“赵师傅快随我来,你大祸临头了!”
赵老六大惊:“老先生何出此言?”
老者道:“今日宴上混进了胡子(土匪)的眼线,他们看中了李家的财富,半夜就要来抢劫。你是外人,乱军中必受牵连。我知一条小路,可保你平安回家。”
赵老六想起灶王爷的第三句嘱咐,当即决定跟老者走。他本想带上徒弟铁蛋,老者却摇头:“一人走可保平安,多人走必生变故。”
无奈之下,赵老六只好独自随老者离开。二人走小路回到靠山屯,刚到村口,老者便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传来消息,李家庄昨夜果然遭了胡子,李家大院被洗劫一空,还伤了好几个人。赵老六后怕不已,心想若不是灶王爷保佑,自己恐怕凶多吉少。
此事过后,赵老六的生意越发红火。更奇的是,他做菜时常常福至心灵,创造出许多新菜式,个个受欢迎。渐渐地,有人说赵老六得了“厨仙”指点,甚至有人说他家的灶台有灵性,能保佑人。
这年秋天,屯子里来了个姓钱的商人,要在当地开酒坊。听说赵老六的名声后,特意登门拜访。
钱商人神秘兮兮地说:“赵师傅,听说您家灶台有灵性,可否让我祭拜一下?实不相瞒,我家祖上也是厨行出身,曾得异人传授,能识‘天厨星’转世之人。”
赵老六本不想张扬,但见钱商人言辞恳切,便让他进了厨房。
钱商人对着灶台焚香叩拜后,忽然激动地对赵老六说:“果然如此!赵师傅,您就是‘天厨星’下凡啊!我在您身上看到了金光。”
赵老六只当他是胡说八道,客气几句便送客了。
谁知过了几天,钱商人又来了,还带着个风水先生。那风水先生绕着赵老六的房子转了三圈,断言道:“此屋灶台正对吉星,是难得的宝地。若在此处开大酒楼,必能财源广进。”
钱商人于是提出要买下赵老六的房产,开价之高,足够赵老六在城里买三处宅院。
赵老六犹豫不决,当晚独自对灶台焚香祷告:“灶王爷啊灶王爷,这房子是祖上留下的,我本不愿卖。但钱商人开价实在诱人,我年事已高,无儿无女,卖了房安度晚年也未尝不可。您给我个明示吧。”
当夜,赵老六梦见灶王爷怒容满面,指着他说:“忘本之人,福气必散!”惊醒后,他一身冷汗,第二天便回绝了钱商人。
奇怪的是,自那以后,赵老六做菜再也找不到从前的感觉,味道平平,生意一落千丈。更糟的是,他手上突然长满红疮,连锅铲都握不稳。
铁蛋请来郎中,郎中瞧了半天,摇头说从未见过这种怪病。屯子里开始流传,说赵老六得罪了灶王爷,被收了手艺。
这天晚上,赵老六对着灶台哀叹:“灶王爷,我听从您的暗示,没有卖祖产,为何反而遭此厄运?”
话音刚落,忽听门外有人叩门。开门一看,竟是正月十五在李家寿宴上救他的青衣老者。
老者笑道:“赵师傅别来无恙?不请我进去坐坐?”
赵老六忙请老者进屋。老者看了看他的双手,点头道:“这是试炼啊。那钱商人并非凡人,而是狐仙化身,特来试你心性。你虽保住了祖产,但心中已有动摇,故有此难。”
赵老六恍然大悟:“请老先生指点迷津。”
老者道:“明日午时,有贵客登门。你需亲自下厨,用后园井水洗手,取东南墙角三尺下埋的陈年酱油做一道红烧肉。切记,无论手上多痛都要忍耐。”
第二天,赵老六依言而行,果然在东南墙角挖出个陶罐,里面是黑亮的陈酱。他用井水洗手时,手上红疮刺痛难忍,但仍咬牙坚持。
午时刚到,果然来了三位客人,为首的竟是当初的钱商人。三人哈哈大笑,现出原形,却是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衣着古朴,仙风道骨。
“赵师傅勿怪,我等乃是本地狐仙,受灶君之托特来试你。”钱商人笑道,“你心性纯良,经得住考验,我等特来为你解除病痛。”
说罢,一位老者取出一枚丸药让赵老六服下。不一会儿,他手上红疮尽消,恢复如初。
另一位老者说:“你既通过考验,我等便传你三道仙家菜谱。但切记,此等菜只能用于善事,不可牟利。”
第三位老者补充道:“另有要紧一事:三年后的今日,必有大旱。到时你可用我们传授的菜式救济灾民,自有福报。”
三位老者传授完毕,化作青烟而去。赵老六跪地拜谢,知是灶王爷安排的又一场造化。
此后三年,赵老六谨记教诲,将三道仙家菜式练得纯熟。果然第三年关东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赵老六开棚施粥,更神奇的是,他做的一锅菜粥,竟能源源不断地舀出,喂饱了无数灾民。靠山屯的百姓也学他行善,整个屯子虽在灾年,却无一人饿死。
大旱过后,赵老六已是古稀之年。腊月二十三晚上,他提前嘱咐铁蛋:“今夜我就要跟灶王爷上天了,这菜馆以后就交给你了。”
铁蛋只当师傅说笑,不料第二天清晨,发现赵老六安详地躺在厨房灶台旁,已然仙逝,脸上还带着微笑。
办完丧事,铁蛋接手菜馆。奇怪的是,他总感觉师傅还在身边指导。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梦中常得赵老六指点迷津。
更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夜,赵家菜馆的厨房总会飘出熟悉的红烧肉香,而灶台上总会多出一些金黄色的油脂,如同仙露。
铁蛋知道,这是师傅成了新任灶仙,仍在保佑着这一方水土。于是他在厨房中立了个牌位,上书“恩师赵公老六灶君之位”,世代供奉。
靠山屯的百姓也习惯了在祭灶时多备一份供品,既是祭灶王爷,也是祭那位曾活在身边的灶仙赵老六。
至今,关东一些老辈人还会在冬夜围炉时,讲述这个关于厨子与灶仙的故事。据说,心诚之人若在腊月二十三夜静听风声,或许还能听到从远方传来的、若有若无的炒菜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