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章 贝拉修道院(1 / 1)

想到这,尼基福鲁斯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在科尼亚的那些日子。

那时的科尼亚,作为塞尔柱突厥人在安纳托利亚创建的素檀国都城,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代表作”。

在科尼亚的宫廷里,波斯语是诗歌、哲学与优雅谈吐的像征,被视为高雅文化的载体;而罗马语,作为这片土地上延续千年的古老语言,同样作为与当地权贵或罗马帝国“打交道”的实用工具,备受权贵和学者们的推崇。

据说,徜若一个权贵能流利使用波斯语吟诵诗句,又能用罗马语与帝国使节侃侃而谈,这样的人,通常会被视为真正的博学与有教养之者。

尼基福鲁斯想起了科尼亚的街巷,那副景象他更是终身难忘。他想起了繁忙的集市上,罗马工匠打造着铁器,而一旁盘坐着一个波斯商人,将编织好的地毯摆在地上叫卖。络绎不绝的商队中,裹着头巾的萨拉森人与戴着毡帽的罗马人讨价还价。

城区没有被划分成多个社区,基督徒与穆斯林混住在一起,因此尼基福鲁斯经常看见高大的基督教堂与新建的波斯式清真寺,很多时候仅一墙之隔,每到祈祷时分,教堂的钟声与清真寺宣礼塔的唤拜声就会交织在一起。

信仰不同的人群,在平日生活中遵循着各自的教规,他们在同一座城里共同劳作、生活,彼此之间虽然谈不上亲密无间,但也勉强维持着一种互兼容忍,甚至偶有互助的邻里关系。

这与西方世界宣扬的极端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座城向他们展示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传达了一个真理:差异不一定会导致冲突。

尼基福鲁斯的目光再次投向士麦那那些不同信仰、不同族裔的社区。罗马人、亚美尼亚人、萨拉森人、突厥人,甚至还有犹太人,他们在这座曾经辉煌、如今已然衰败的港口城市里,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尼基塔斯被罗马同化绝非偶然事件,仔细想想,大卫王同化钦察人的事件是事实;君士坦丁用行动证明了对异族进行文化重塑是可行的;还有科尼亚,在逊尼派统治的城市里,基督徒与穆斯林和平共处,这无情反驳了西方人宣扬的“水火不容”的极端观念。

“或许?”想到这些,看到这些,一个念头浮现在尼基福鲁斯的脑海中。

“真信士与有经人,在同一个主赐予的土地上,是可以并存于世的。”

就象这士麦那的社区,就象科尼亚的教堂与清真寺,以及波斯语与罗马语被奉为“上流语言”;信仰,文化与生活的差异的确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否可以通过雄主与内核文化的强力引导下,查找到一条你我共存的出路?

一个代表文化,将会如同温暖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滋养并最终同化异质的种子;而肥沃的土壤里,也能让不同的树木在同一片森林里各自生长。

这个想法徜若放在天主教世界,可谓背道而驰,尤其是在十字军圣战的号角响彻地中海的当下。

但它却在尼基福鲁斯心中扎下了根。

“大人,补给已装载完毕,舰队可以起航了,”副官的声音将尼基福鲁斯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他回过神来,用力握了握尼基塔斯的手,“我要离开这了,保重!愿上帝护佑你。”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土地,然后头也不回的登上了甲板。

在副官的不断催促下,庞大的舰队缓缓驶离了士麦的港湾。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舰队将沿着既定的路线,首先抵达安塔基亚进行短暂的休整与补给,随后一段海域,停靠塞浦路斯岛,再沿着黎凡特的海岸线一路南下,直至巴勒斯坦的雅法城。

站在旗舰的艏楼上,尼基福鲁斯凝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蓝海。他想起了自己的未知命运,看着这片海洋,一张熟悉的面孔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老阿克苏赫,这位曾经的大人物,前段日子却被曼努埃尔强制送入了修道院,了却残生。他留下了两个孤苦伶仃的儿子,以及一个被逼疯的妻子,那可怜的女人,终日游荡在空旷死寂的府邸里来回踱步。

老阿克苏赫对尼基福鲁斯有恩,这份恩情他一直记着,因此在其家族衰败后,尼基福鲁斯便一直私下接济他的两个儿子。

他考虑过将兄弟俩接到自己的“至尊者之宫”里生活,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他否决了。兄弟俩需要远离新罗马,远离布拉赫纳宫,如果这样做,只会给他们引来祸患,甚至牵连自身。

最终他想起了亡父在色雷斯西部的遗产,贝拉修道院。

在斯拉夫语中,“贝拉”意为“沼泽”。当年祖父伊萨克被曼努埃尔皇帝强制退休,远离权力内核。1151年,伊萨克选择了这片当时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沼泽地,倾尽心血建造了这座清道会修道院,作为他晚年的栖身之所和最终的安息之地。

后来,即使重病缠身,伊萨克依然坚持每日监督建设进展,甚至亲自撰写了修道院的宪章,为其定下了清规与运行的基石。

贝拉修道院规模不小,设计之初便计划容纳74名僧侣,其中50名是唱诗班兄弟。

它的防御坚固得如同堡垒,双重厚重的石墙环绕四周,高耸的塔楼和坚实的大门拱卫着这片宁静之地。

贝拉修道院的建筑结构大致呈六角形,每个角上都矗立着一座塔楼,以防敌袭。

修道院内部设施完备,蓄水池保障水源,磨坊提供粮食加工,可供日常生活。

为了确保修道院正常运作与财务独立,祖父伊萨克慷慨地将这一带的庄园赐予了它,源源不断的产出供养着这座修道院。

在修道院的东南角,一块带有雄鹰图案的砖雕装饰。除了宏伟的西侧正门,北墙中央还开有一道侧门,方便日常出入。

父亲在继承祖父的遗产后,并未让贝拉修道院荒废。他对建筑进行了部分改造,尤其是中央局域和后殿部分,并增筑了四个外部扶壁以增强结构稳定性。修道院的内核是一个宏伟的圆顶,它坐落在一个十二边形的底座之上,建筑师将支撑穹顶的结构隐藏在会幕的主墙和两对柱子之中,使得内部空间非常高大、宽敞而明亮。

尼基福鲁斯几乎从不去贝拉修道院,所以他将这里及其附属庄园,转赠给小阿克苏赫兄弟。

凭借修道院及其附属庄园的稳定产出,足以让他们远离朝廷,过上安稳、自给自足的生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